四是构建12项费用的会审长效机制。
她花1000万元引进了冻干技术。半年过去了,大棚里的菌棒还是光秃秃的,李秋娥赔了100多万元。
2008年,焦化厂实在干不下去了,李秋娥被迫开始转型。被媒体频繁报道的是煤老板转型现代农业。据本刊记者了解,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至今仍未全面完工,除了白酒市场波动因素,煤老板资金紧张或是园区未能按时完工的另一个原因。张玉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02年,他开始涉足煤矿。而这些怀揣巨资的山西煤老板很快便淡出了公众视野。
据其介绍,仅在吕梁柳林县就有46个煤老板在内蒙古、陕西、贵州、甘肃等地继续做煤矿生意。2010年,30多个煤老板共同出资组建了中汾酒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汾投资),公司落址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电价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敏感部位。
这种定价机制不仅压抑了市场主体开拓电力市场的积极性,也使电力价格失去了反映和调节供求关系的应有功能。2004年火电分省标杆电价制度的实施,改变了以往还本付息电价和经营期电价制度下高来高去、电价找齐的成本无约束状态,遏制了建造成本飙升的态势,也改变了以往的个别定价机制和事后定价机制。其中,电力价格的改革明确指出将以放开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管住中间输配电价为基本方向。单就上网电价而言,从上世纪80年代出现独立发电企业开始,国内上网电价机制大体经历了还本付息电价、经营期电价和标杆电价三个阶段。
由此,双方地方政府僵持的结果,就是为新生的区域电力市场以及竞价上网,设置了一道障碍。目前的情况是,与12年前电力体制改革的设计目标不同,电网企业已经完全超越了作为电力输送载体的功能。
其理由是,电价完全由国家定价,而且有各种社会性的加价,积累下的价格扭曲和经济评价体系失效,就越来越严重了。2012年,在中国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10年之际,中电联编制了《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滚动研究报告》。也就是说,区域电力交易中心仍旧是国家电网的内设机构,和以前相比没有太大不同。原国家计委以(计价格【2001】701号)文就规范电价管理有关问题发出通知,决定按发电项目经营期核定平均上网电价,其中火电经营期寿命均为20年;水电为30年。
有业内人士指出,深化电价体制改革应遵循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原则:第一,国家职能部门应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制定竞价规则;第二,对于相对市场化的发电侧上网电价与售电侧销售电价,不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决定,而是通过市场竞争自由实现,在发、售电侧形成有效竞争;第三,输配电网的价格及服务建立在自然垄断的基础上,要充分保护消费者利益,即由代表公共利益的有关行政部门,在考虑消费者电力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成本核定、组织价格听证会、根据输配电网的经营业务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润率来决定输配电价,再经过国家审计部门核定最后确认。所以,标杆电价最多是个过渡性措施,是因电价改革滞后不得已而为之。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开放发电市场,逐步允许发电权转让,开展全电量竞争,并建立电力期货、期权等电力金融市场,曾被看成是电力资本市场多元化变革的开始。我们希望能从国内电价的历史演变以及各方利益纠葛中,梳理出一张中国电价的真实图谱,对比《电价改革方案》的最初构想,观察如今国内的电价市场尚需要怎样的改变。
发电企业的发电量由电网公司统一收购,再向用户统一销售,电网企业的收入主要来自购销之间的价差。不幸的是,这块号称竞价上网的试验田最终戛然而止。
计划内电量由电网公司按国家规定支付上网电价;超计划发电量部分,电网公司要求发电企业降价上网,而销售电价实际上没有变化。行政手段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发电量按计划分配。
与此同时,作为国内电力行业的权威部门,中电联也在两年前提出了具体的电价改革的路线图。不过,多边交易模式三方市场参与主体,以协商或竞价的方式由购电和售电双方自行形成电价,打破了传统的政府指导价的定价方式。不难发现,未来还是应加快电价市场化改革进程,尽快转为由市场供需关系形成电价。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曾表示,如果现在电价管理模式不变,电力市场化改革不会取得真正的成效。同时,要形成各环节电价合理的比例关系。这与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提出,电价的形成机制应该是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目标大相径庭。
未来如果不推动电网输配分开改革,实行竞价上网,而是依靠行政指令调整电价,以电价调整来代替电力改革,有人担心,那将陷入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被动局面。事实上,深层原因则在于,市场规则尚未真正完善。
由于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和各类用户的销售电价,依照成本+利润+税金的原则由政府部门行政审批决定,两头被堵死,所以电力成本上涨的因素不能通过电价疏导。另外,多边交易规划的设计,与国内一些地区实施的优惠电价完全不同,只要操作得当、运行规范,提高高能耗企业竞价门槛,可以推进节能降耗,并提高电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在长期缺电的背景下,该政策沿袭了十几年。实际上就是,以小机组也得活的理由,继续推行平均分配发电量。
在这样的行政管制下,商品价格不能反映市场供需关系,致使企业缺乏主观能动性,整个电力工业的运行也时常陷入困境。在王信茂看来,电力市场化改革就是要在可竞争的发电和售电环节引入竞争,在自然垄断的电网环节加强政府监管,构建放开两头、监管中间的行业结构,这是大部分国家的做法,也是电力体制改革时所设定的目标。由于行政命令进行平均分配发电量,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去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要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发电企业的大买家仍然是国家电网,输电、配电、售电都在国家电网一家,反而容易形成新的垄断。两部制电价的做法是,将电价分成容量电价和电量电价两部分,容量电价由政府制定,电量电价由市场竞争形成。
最后的领地有电力体制改革派之称的武建东,在其编写的《深化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绿皮书》中提到,价格管制是目前电力配套改革中最滞后的领域。事实上,国内的电力定价机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于是,国内开始了区域电力市场的电价竞价试验。根据成本定价的体制,火电电价构成的基本特点是,燃料成本占电价的比例较高,大约为50%。
另外,电力交易中统购统销也有计划的影子。如今,华北电监局官网上仅公布了2010年5、6、7月内蒙古多边电力交易情况。事实上,地方政府对于价格的争论,尚未达成共识。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容量电价可以为投资者提供部分收入保障,以对电力长期投资形成有效激励,并兼顾向新体制的平稳过渡。
在国务院出台的《电价改革方案》中,对于电网企业确立合理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监管方式,建立与输配网络业务相适应的独立价格形式,都有相应的说明。这也导致了在电荒时期,很多电力企业不是开足马力生产,而是在完成计划电量后,停机检修不再发电。
其中,中电联提出了未来十年的电价改革路径:2011-2013年实施并完善煤电(气电)联动机制;发电上网实行两部制电价(分别按容量和电量两部分来计费的电价制度);研究制定独立的输配电价实施细则,为独立的输配电价机制奠定基础,选择改革试点;继续开展大用户直供试点等。2004年1月到4月份,东北区域市场模拟运行采用的是单一过渡式电价、有限电量竞争,6月之后,则采用两部制电价,全电量交易。
他说,在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已经实现的基础上,电力体制改革的节点已落在电网领域,应改变电网统购统销的运行体制,以出台独立输配电价为切入点,统筹推进输配电体制改革,同时加快理顺电价形成机制,推进电力体制发生变化。事实上,目前国内电力定价仍旧处于由计划管理向市场化竞价上网的过渡阶段。